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

一次搞懂 - 新文明病,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



為什麼會類風濕性關節炎呢?

因自身免疫系統出錯-無法辨識敵我 開始攻擊關節的滑膜。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,增加關節的活動度。當免疫系統的細胞從血液跑到關節滑膜去攻擊,會讓滑膜反覆發炎、變得更厚,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,更使關節附近的韌帶變弱,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。患者因而感覺到關節疼痛與紅腫。
(但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,則是出在硬骨與硬骨之間的軟骨被磨損殆盡,與分泌潤滑液的滑膜就沒什麼關係。)

首先最常注意到的就是關節又紅又腫又痛,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從小的關節開始侵犯,像手指頭的關節或腳趾頭的關節,接下來就會慢慢進展到手腕、手肘、踝關節、膝蓋等處,也容易同時侵犯兩側的相同關節,像是兩隻手、雙側膝蓋、或兩側肩膀都同時有症狀。由此可知,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色是可以造成多個關節同時發炎。(與其他關節炎不太一樣,例如痛風造成的關節紅腫熱痛常常會是以一個關節,像是單側腳的大腳趾的紅腫熱痛為主)。

患者發病後可能於早上起床時,或坐了很久沒活動後,就會感覺到關節僵硬。還可能覺得愈來愈疲累,體重莫名其妙地下降,有時有點微微的燒,「夯夯」的感覺,但不至於發高燒。

為什麼免疫系統要攻擊關節呢?

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類似的是,我們還無法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原因。
​有幾種可能,有人推測是因為患者先有個病毒或細菌感染後,改變了免疫系統;有研究學者認為抽菸會讓免疫系統出錯;另外,荷爾蒙的變化也是可能之一,舉例來說,女性患者懷孕時症狀容易改善,但產後,症狀卻常再度加重,代表荷爾蒙變化與免疫系統辨識敵我是有關係的。

什麼人較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呢?

第一危險因子是女性,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是男性的三倍(但臨床觀察裡,男性患者通常症狀較嚴重)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發生在各個年紀,年輕人也會得,老人也有機會,但通常以40到60歲發病最常見。抽菸也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機會上升,有菸癮者發病機會是無吸菸習慣者的四倍。另外,也與家族史、體重過重等因素有關。

​常見的併發症?

肢體產生畸形,患者手指偏向小指方向,呈現不自然的形狀。
手部關節的反覆發炎也會帶來腕隧道症候群,讓手部有麻木感及刺痛感,甚至肌肉萎縮。
大約四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,會有關節以外的症狀,像是讓皮膚下有異常突起的類風濕結節,可能是位在手肘、前臂、手指頭,也可能長在心臟、肺臟裡。長在肺部的類風濕結節雖然不是惡性細胞,但還是會讓患者咳血、肺部塌陷。

除了關節與皮膚外,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影響血管、唾液腺、、眼睛、心臟、肺臟、腎臟、神經組織、與骨髓等多種器官。如:類風濕性關節炎讓眼睛及口腔的潤滑液分泌減少,造成乾眼或口乾舌燥,也會讓眼白鞏膜處發炎,讓眼睛疼痛發紅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會攻擊紅血球,導致貧血,但血小板的數量卻異常上升,增加血栓生成,而提高了中風、心臟病發等疾病的發生率。心臟外包著一層組織,叫做心包膜,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讓心包膜發炎、增厚變緊,而影響到心臟的跳動。類風濕性關節炎同樣會使肺臟外的肋膜發炎,讓患者每一次呼吸都感到疼痛。另外,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疾病本身,與其治療用藥,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機率!

如何被診斷出類風溼性關節炎?

根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所定的診斷標準
(7 項裡面要有多於 4 項,而且其中前 4 項要超過 6 星期以上)
1. 晨間僵硬:關節在早晨起床時,會有僵硬的感覺,超過一小時活動時間之後,僵硬的感覺會逐漸消失。
2. 超過 3 個關節慢性發炎。
3. 侵犯手部關節。
4. 對稱性發作。
5. 在皮膚的表面會出現小結節。
6. 在血液中可發現一種自體抗體—類風濕因子。
7. 在X光片可發現關節骨骼的侵蝕。

常用藥品有哪些?

1、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)或類固醇

2、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(DMARDs)能透過免疫調節的方式控制關節發炎,抑制免疫系統攻擊自身關節的程度。

3、新的生物製劑

A. 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(TNF-α,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):

A-1. Etanercept(Enbrel®,恩博針筒裝注射劑)是腫瘤壞死因子的受體(receptor)融合蛋白,可以和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結合,使其無法誘發發炎反應。

A-2. Adalimumab(Humira®,復邁針筒裝注射劑)及 Golimumab(Simponi®,欣普尼注射液)是腫瘤壞死因子的抗體(antibody),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表現。

B. 作用在 T 細胞:Abatacept(Orencia®,恩瑞舒凍晶注射劑)的作用機制是抑制 T 細胞,阻斷免疫反應。

C. 作用在 B 細胞:Rituximab (Mabthera®,莫須瘤注射劑) 與 B 細胞上的 CD20 抗原結合,而達到調控免疫反應的目的。

D. 作用在白血球介素(IL-6, interleukin-6 ):Tocilizumab(Actemra®,安挺樂靜脈點滴注射劑)是 IL-6 的受體拮抗劑,可抑制發炎反應中 IL-6 的作用。

除了藥品還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患者?

患者平時可使用副木、支架支撐肢體,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。手術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也有角色,當關節已被破壞到變形嚴重,就要用手術修復、置換、融合,重建關節樣貌。

 那風濕性關節炎會痊癒嗎?

「不易痊癒」,病患雖然很難「痊癒」,但能達到長期不用藥、且能不復發的緩解狀態。正規治療後就像多數的慢性病一樣控制良好,不但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自理能力,甚至能接近同年齡、同體位的一般正常人一樣,但反觀若放棄治療或偏採民俗療法,則可能惡化甚至導致喪命。

如何調整生活能夠減少發作疼痛呢?

1、適時宣洩壓力。(面臨壓力的時候,身體的荷爾蒙高低起伏會改變,進而影響身體運作,可能改變免疫系統而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。)
2、盡量少碰容易讓自己發作的食物。(有些患者會認為自己在不吃速食、牛肉、牛奶、或麵粉類食物之後,症狀有明顯改善。)
3、多洗手、注意衛生與作息正常之外,記得每年接種流感疫苗。(感冒常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度復發)
4、最好趕快戒菸。(抽菸者不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較高,症狀也會比較嚴重。)


何時該就醫,找免疫風濕科醫師?

若有下列症狀,就該提高警覺,找時間去就診。

1、對稱性、多發、大小關節疼痛

2、關節紅腫熱痛

3、關節、全身晨間僵硬

4、症狀持續好幾週無法緩解

以前只有類固醇、消炎止痛藥等等,但現在有生物製劑,以前要持續吃藥好幾個月才能感覺病況改善,現在只要用藥2週病人就明顯「有感」,因發炎導致的腫痛、僵硬能獲大幅緩解,對生活品質的改善非常明顯有效。免疫疾病的病患因為免疫系統出狀況,所以針對免疫系統投藥更要特別小心謹慎,風濕免疫科醫師最熟悉這些新藥的用法,應該找風溼免疫專科醫師診斷、處方,不但能有健保給付、也才有保障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