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

天冷血壓升高到底該怎麼辦?

近幾天氣温開始下降,好幾個熟悉的客人來買止痛藥,說頭暈頭痛,仔細詢問一番後,幫他量一下血壓,才發現血壓高非常多。

有些高血壓患者原本血壓控制一直比較好,可又上去了,這時候患者就開始懷疑病情加重了。其實,氣温下降血壓升高是必然現象,那究竟是為什麼呢?天冷血壓升高到底該怎麼辦?
為什麼天氣越冷血壓越高?
冬季人體的平均收縮壓比夏季高12毫米汞柱,平均舒張壓比夏季高6毫米汞柱,且氣温每下降1℃,收縮壓上升1.3毫米汞柱,舒張壓上升0.6毫米汞柱。同時,冬季的血壓波動也明顯大於夏季。
血管也有“熱脹冷縮”的特性,即寒冷時血管收縮,便會引起血壓升高;天熱時血管擴張,導致血壓下降。人體的血壓值是隨氣温、晝夜及情緒等因素波動的,通常冬季血壓較高,波動較大;而夏季稍低,血壓較平穩。這種血壓波動與室外温度相關:當室外温度較低時,人體交感神經系統興奮,分泌兒茶酚胺類物質以抵禦寒冷的環境,而這種物質同時具有加快心率及收縮外周血管的作用,從而導致血壓升高。

同時,冬季較弱的陽光使人體合成維生素D減少導致鈣吸收減少也可能使血壓升高。血壓這種隨氣温降低而增高的特性,也是導致高血壓患者在季節交替時容易發生危險的原因之一。血壓的突然升高會增加高血壓病患者發生如心肌梗死、腦梗死、腦出血及主動脈夾層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。

一般來説,冬天時高血壓患者血壓升高幅度在5—10毫米汞柱,最高甚至可以打到20毫米汞柱。另一方面,老年人由於血管彈性差,主要表現為收縮壓,即高壓升高為主;年輕人高血壓,主要是因為血管阻力較大,冬天的時候以舒張壓,即低壓略微上升。
天冷血壓升高怎麼辦?
1、養成監測血壓的好習慣
如果血壓比較穩定,每週測量1—2次,可選擇每天第一次服藥前測量;如果血壓不穩定,可以選取每次服藥前測量血壓。

2、注意保暖,盡量以洋蔥式穿法出門
經常注意天氣預報,密切關注氣候變化,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服,預防感冒。鞋襪要保暖透氣、吸濕性好,鞋底要防滑,腳暖則一身皆暖和舒暢。在寒潮過境的大風雨雪天儘量不要出門,以避免寒冷刺激。若必須出門辦事,應採取可行的保護措施,戴好帽子、圍巾、手套、口罩等。居室應保持空氣新鮮和合適的温度、濕度,不管是採用暖氣還是空調,均以室温18~26℃、濕度55%為宜。
3、別急着換藥
只要血壓持續升高到20毫米汞柱以上,才必須調整用藥。建議在20毫米汞柱範圍以內的患者,可以諮詢醫生採取加量或者加藥的方式,避免血壓波動更大。

4、注意飲食清淡,少油少鹽
天冷大家喜歡各種火鍋,包括麻辣香鍋、麻辣燙、刷肉等等,這些食物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説,鹽分含量太高,應該儘量少吃甚至不吃。如果覺得日常飲食口味清淡,建議多以醋、芥末、香油、洋葱等調味品增加味道,逐味精、醬油、辣醬等則不要用。

5、每天喝適量白開水或淡茶水
茶葉中的茶多酚能促進維生素C的吸收,葉酸可維持血管的正常通透性,有保護血管的作用,茶鹼有擴張血管及利尿的作用,因此,飲茶有輕度的降壓作用。但要注意的是,茶葉中的咖啡因和茶鹼對心血管均有一定的興奮作用,因而高血壓患者喝茶不宜濃。冬天可飲淡紅茶。

6、要關注四個時刻的血壓
到秋冬季血壓易波動,因此,高血壓人群更需要關注血壓值。如果血壓波動不大,高血壓患者每天早晚各測量一次血壓值即可。若血壓波動明顯,要注意測量四個時間的血壓:清晨起牀時、早飯過後10點左右、下午4點左右、晚上睡覺前,若發現血壓波動厲害,就要及時就醫調整控壓方案。

7、要積極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,如戒菸限酒,低膽固醇飲食等。

8、適度運動
合理運動有利於血壓控制和減少併發症。在冬季,高血壓患者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、血壓高低來掌握運動量,以自我感到舒適為度。
散步是最簡便易行的運動,各類高血壓患者均可採用。有研究顯示,較長時間的步行後,舒張壓可明顯下降,症狀也會隨之改善。散步的時間一般為15~50分鐘,每天一到兩次,速度可依各人的身體狀況而定,地點最好選擇户外空氣新鮮的地方。
慢跑和長跑的運動量比散步大,適用於血壓已經得到控制的患者。高血壓患者慢跑時的最高心率每分鐘可達120~136次,長期堅持鍛鍊,可使血壓平穩下降,脈搏平穩,消化功能增強,症狀減輕。跑步的時間可逐漸增長,以15~30分鐘為宜。速度要慢,不要快跑。若患有冠狀動脈疾病者,則不宜長跑,以免發生意外。

9、避免情緒波動和過度疲勞
極度憤怒或緊張都可誘發心肌梗塞和腦卒中,因此,高血壓病患者要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,切忌狂喜暴怒、憂鬱、悲傷、恐懼和受驚。還要謹防過度疲勞,因為疲勞會使心臟負擔加重,導致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。

10、堅持醫師藥物治療,按時吃藥,勿聽信偏方
冬季是腦中風和心肌梗死的高發季節,堅持有效降壓的同時也要預防因服藥不當而誘發腦中風。具體地説,高血壓患者用藥須做到“三要”“三不要”。一要遵醫囑,堅持規律用藥;二要用藥達標,將血壓維持在140/90毫米汞柱以下;三要關注和熟知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,一旦發生便及時諮詢醫生。
“三不要”是指如果採用的降壓藥物控制住了血壓,不要隨意更換不要盲目相信“根治、偏方”等蠱惑性言詞;不要因血壓降下來了,就突然停藥,以免出現血壓反跳而發生高血壓危象。
降壓藥冬夏劑量有別

不少高血壓病人服用降壓藥物品種和劑量一年四季不變,夏天怎麼吃,冬天還怎麼吃。其實,高血壓病人在冬夏季節血壓高低是有差別的,因此,使用降壓藥的劑量也應該有所變化。研究指出,排除特殊因素的干擾,在自然狀態下,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冬季偏高,夏季偏低。這是因為人體總的血容量不變,夏季氣温高,血管處於擴張狀態,血流阻力小、壓力小,血壓自然降低.加之夏天出汗多,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後也有助於血壓下降。

一般來説,高血壓患者冬季的血壓要比夏季高,因此,冬天服用降壓藥物相應也要增加一些。控制血壓是防止高血壓冬季腦溢血的重要方式,強調要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,即將收縮壓、舒張壓分別控制在140和90mmHg以下。但是,在服降壓藥時,一次降低不宜超過原血壓的20%。血壓過高者,應逐步降壓,以免出現“降壓過快”引起的頭暈、肢體麻木、無力、意識障礙、嗜睡,甚至誘發腦血栓形成、心肌梗塞等嚴重後果。服用降壓藥還應當防止血壓上下波動幅度過大,血壓長期波動,會使腦血管承受的壓力時高時低,容易發生腦血管破裂。具體冬季應當如何加量,加多少劑量,病人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血壓變化及症狀調整用藥劑量(必要時調整用藥類別),使血壓一直保持在正常的範圍內。
服降壓藥時別飲酒
在冬季,不少人喜歡喝杯酒暖暖身子,藉以驅除寒意。且不説喝酒驅寒效果如何,單説喝酒本身就容易增強新陳代謝,使心跳加快,容易引起血壓波動,導致腦血管破裂而中風。另外,飲酒還會與所服用的降壓藥物發生複雜的相互作用。


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

簡單搞懂退化性關節炎及其保健品



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原因


1. 年齡
根據統計,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病率隨年齡增加成正比。年老軟骨中的粘多醣的含量會因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,軟骨基質喪失硫酸軟質素,導致軟骨韌性降低,更容易受到傷害而產生變化。此外,老化亦會造成組織細胞的修復能力日漸降低,日積月累的磨損加上細胞修復能力下降,造成膝關節不可逆的破壞。

2. 荷爾蒙
許多研究統計都顯示:「退化性膝關節炎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出約3倍,女性停經後罹病人數尤其明顯增加。」推測此與關節軟骨表面及周邊滑囊的荷爾蒙受體有關,因此女性的荷爾蒙(黃體素)應為女性患者易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重要因子。

3. 遺傳
由於基因遺傳的特性,若父母有退化性膝關節炎,有很大比例其子女也會得病,特別是由母親遺傳給女兒的機率更高。

4. 肥胖
體重過重會加重膝關節的負擔,此外肥胖亦會造成全身的慢性發炎反應,因此,過度肥胖病患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許多。

5. 勞損及創傷
曾患有骨折、脫位、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損傷、先天性的膝內外翻(俗稱O型腿)或髕骨半脫位畸形等骨關節疾病者,以及運動員、負重勞動者,如:礦工、泥水工、農夫、運動員、搬運工等,這些都容易提早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症。

6. 免疫系統激活
由於個體遺傳特質,在膝關節內外多處組織可能存在特別的免疫受體,這些免疫受體受到荷爾蒙或細胞介質的媒介,會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,進而造成關節的損傷變形。


退化性關節炎的X光分級


第零級:膝關節沒有變化,出現卡卡不適的症狀。

第一級:關節腔變窄,關節內非骨性贅生物增加,關節內軟骨彈性減少,關節外觀輕度變形。

第二:關節腔變窄,關節內非骨性贅生物持續增加,軟骨呈空洞泡泡狀,膝關節外觀中度變形。

第三:關節腔變窄,骨邊緣長骨刺,軟骨破裂,關節液減少失去潤滑性,膝關節外觀嚴重變形。

第四:關節腔軟骨完全磨損,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,需做人工關節置換。


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症狀


關節彎曲發出各種聲響,上下樓梯困難,關節僵硬,剛開始活動時疼痛加劇,活動一段時間後,疼痛減緩,但活動過久又會加重。關節疼痛在很裡面,走起路來很吃力。

非藥物的治療


1、多運動訓練肌力:路上或水上運動有助於肌力的提升。可加強局部肌肉鍛鍊,走路或游泳等。但是不建議爬樓梯,爬樓梯會增加膝蓋負擔。

2、做物理治療:可用超音波或是經皮電刺激療法來減緩疼痛,但是目前沒有文獻證明有效。

3、減重減輕膝蓋的負重:肥胖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,因此減重可降低膝蓋持續的負重,減少對關節的持續傷害。

藥物的治療


1、Acetaminophen ( 普拿疼 ):因為相對安全且便宜,所以為疼痛首選藥,劑量為500~1000毫克,一天三到四次。但常見副作用為肝毒性,因此一天不可服用超過4000毫克,而且要注意有飲酒習慣的人,避免產生肝毒性。

2、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 NSAID ):止痛效果優於Acetaminophen,但常見副作用是胃出血等,但是可以使用COX - 2來減少胃出血的狀況。

3、鴉片類止痛藥:除非Acetaminophen或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無效,否則盡量減少使用鴉片類止痛藥,因此不建議常規使用。

4、關節內注射類固醇:短期內有效,而且可以持續一致兩個月。

5、關節內注射玻尿酸:對疼痛或關節功能有改善,特別是注射5 ~ 13週後改善最多。

輔助及替代的藥物或保健品


1、針灸治療

2、葡萄糖胺( Glucosamine ):

水分是軟骨占比最大的成分,而除掉除掉水分,剩下的物質當中,有20%是軟骨細胞,其餘的80%,是由葡萄糖胺和膠原蛋白組成的。

隨著年齡增長時,體內葡萄糖胺合成的速度趕不及耗損的速度,而讓關節逐漸缺乏葡萄糖胺,造成軟骨受損且關節不斷磨損,就容易出現僵硬、疼痛等症狀,就是退化性關節炎。

葡萄糖胺用來輔助退化性的關節炎治療一天建議劑量是1500mg,飯前或飯後使用並不影響其吸收總量,但葡萄糖胺粉劑因對腸胃道較刺激,建議隨餐服用飯後或飯後服用;葡萄糖胺相當安全,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脹氣。

3、軟骨素(Chondroitin) :

是一種大量集中於關節的軟骨中的黏多醣蛋白(proteoglycan),使軟骨細胞保有足夠的水分,讓軟骨有緩衝及潤滑的作用,補充軟骨素可增加關節液的分泌量且能抑制軟骨分解酵素的活性,可用來預防關節退化。

一天建議劑量為1000 ~1200毫克。

如果有服用warfarin類抗凝血藥物,需要先諮詢醫師再服用。

4、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:

可降低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組織,達到減緩關節炎的疼痛,還可幫助軟骨組織的再生。

建議每天空腹服用40毫克的非變性膠原蛋白,記得不是一般膠原蛋白,最好有UC-II®的標章。而且可以跟葡萄糖胺與軟骨素一起服用,來改善退化性關節炎。

非變性膠原蛋白是調節免疫作用,因此需要服用超過一個月才開始有效果,所以建議服用的朋友,一定要有耐心每天服用。

5、甲基硫醯基甲烷(MSM):

在人體軟骨組織與結締組織中,有85%都以MSM的型態存在體內,加上MSM有止痛的效果,又有清除自由基的抗發炎功能。一般建議每天服用2 ~ 3克。但有些人會受MSM影響睡眠,因此建議白天服用。

6、乳木果油:

含豐富的三萜類物質、植物固醇及維生素E,因此具有抗發炎的效果,所以可能有緩解關節疼痛的效果,不過目前仍然沒有大型研究證實其效果。

7、貓爪藤萃取物(Cat's claw):

主要成分為多酚類(Phenolic acids)與原花青素(proanthocyanidins),可清除發炎反應中產生的氧化物質及自由基,研究證實有抗發炎及提升免疫力的作用,常見用於骨關節炎的每日劑量為100mg。

如果併幅降血壓藥,可能導致血壓過低。接受化療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劑者,貓爪藤可能降低藥物作用。可能導致流產,因此懷孕婦女禁用。

葡萄糖胺、軟骨素、膠原蛋白有甚麼差別?


就用鋼筋水泥說來比喻吧!

鋼筋水泥,需要有鋼筋來做支撐,水泥用來把鋼筋做固定,鋼筋跟水泥結合在一起才能穩固建築物。而水泥是由混凝土加水混合成的黏稠固定劑。

膠原蛋白就如同鋼筋,葡萄糖胺如同混凝土,軟骨素如同水,關節軟骨如果要穩固,一定是三者缺一不可,就項建築物一樣,缺少其中一個都無法建蓋。

退化性關節炎補充鈣片有用嗎?


沒用的。因為鈣片式補充硬骨,葡萄糖胺補充的是軟骨。所以如果要顧骨本,才是補充鈣。

藥師建議


若僅有輕微症狀,選含有消炎效果的複方保健品,效果較佳。

症狀嚴重者需及早就醫,才能獲得有效的處置,又能避免亂花冤枉錢。